两机构合作推出社区培训班 改善中风病患记忆

两机构合作推出社区培训班 改善中风病患记忆

Play all audios:


由中风病人扶助站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合作推出的健康大脑和认知培训项目,目的是改善病患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计划和组织等能力,协助他们重拾自信。这也是首个在社区推行的中风病患认知能力培训项目,并有中英双语选择。


中风病人扶助站(Stroke Support Station,简称S3)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合作,专为中风病患推出健康大脑和认知培训项目(Brain Health and Memory Training Programme),以改善病患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计划和组织等更高层次的能力,协助他们重拾自信。


这也是首个在社区推行的中风病患认知能力培训项目,并有中英双语选择,参与者可到设在红山新协立综合设施(Enabling Village)的中风病人扶助站接受培训。


主导这个培训项目的是新加坡国大医院认知诊所客座临床神经心理学家董艳虹博士。她受访时指出,中风病患出院后大部分的复健项目设在医院内,社区里对患者的援助资源相对欠缺。


董艳虹说:“大家对中风病人的关注点通常在肢体层面。一些患者出院后,肢体上可能复原了,认知能力却可能受损。他们面对的问题不一定获得家人理解,回去工作后,同事和老板也不会轻易察觉出不同,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有时会突然无法想起一些内容,然后感觉紧张,进而产生负面情绪。”


董艳虹说:“培训活动包括以图像和视觉信息构成一个故事,让参与者比较容易记住内容,避免产生紧张情绪,以此训练他们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能力。我们也会在一周两次的课程中,教导他们如何预防二度中风或记忆力退化等资讯。”


此外,扶助站也与保健器材业者合作,引进无重力跑步机,让中风病患以更科学的方式复健。比如,复健人员会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在不同的无重力状态下原地跑动或跳跃,协助他们重新掌握肢体力度和平衡度。


本地每年约有9000个中风新病例,每10名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人不超过50岁,中风因此成了导致患者长期残障的首要原因,为患者和家人带来肢体、经济和精神压力。


中风病人扶助站是去年新成立的一个本地慈善团体,专为中风病患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援护理服务。扶助站昨天举办开放日活动,增加公众对这个团体的认识。


卫生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昨天也受邀出席活动。他受访时对扶助站推出的各类服务和援助项目表示赞赏,指这与卫生部迈向社区医疗护理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并鼓励扶助站与更多社区伙伴合作,把计划扩展至全岛各个社区,服务更多患者。


刘德才(64岁)两年前中风后,左边身体行动不便。他得知中风病人扶助站将开办认知能力培训项目后,便报名参加。他之前也使用了扶助站的无重力跑步机,如今走路已无需用拐杖。


他说:“我头脑和肢体训练两个都有参加,认知能力评估后问题还算轻微,我们行动已经不方便了,头脑就更应该保持灵活。”


MDDI (P) 042/10/2024, MDDI (P) 043/10/2024新报业媒体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公司登记号:202120748H)在中国的用户请游览 zaobao.com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早报网站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早报网站无关,早报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